相傳在一千三百年前,巍寶山主脈東麓前新村,有一位眉目超凡、氣宇軒昂的彝族青年,名叫細奴邏。他在壩子中段的今盟石村旁,與禪位嫁女的白王張樂進求立盟,即以劍劈石,石裂,則接受王位及其女三公主。天意之下,盟成。是曰,細奴邏便攜三公主踏勘原蒙舍川山形地勢,至西山腳一戶農家時,因口渴索水,忽見此農家院內有一株梅樹,青梅累累綴滿枝頭。主人見客,邀至院中,讓客先嘗青梅再飲水,細奴邏大喜。在三公主的注視下,細奴邏手到之處,青梅瞬間兩兩相靠,緊緊相連。如是,摘下的梅子,都是成雙。而且,一“搭”一“搭”的青梅,似有雌雄之分,象征著南詔王細奴邏和三公主夫妻恩愛,永不分離,于是,大家給這種梅子,改了一個極好聽的名字——“搭戀梅”。
幾十年后,南詔王位已傳至第四代皮邏閣。據說皮邏閣驍勇善戰,治軍有方,深得大家的擁戴。某日,皮邏閣想起三國時,曹操為鼓舞士氣,曾引出了一個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來,他也突發奇想,巍山梅子這么多,何不用梅子為原料釀酒來振軍威提士氣呢?于是皮邏閣立即命手下的官員以利客村梅林為基地,請釀酒高手、民間大師,在此研制梅子酒,待成功后將親自品嘗。
最初研制的梅子酒是使用帶核的梅子泡制,口感略帶青澀,微微泛苦。想到此,工匠們馬上摸索去掉梅核的辦法。經過反反復復的嘗試,終于發現,用鋒利的小刀在梅果上均勻的劃上若干口子,便取出了梅核,如在木頭上雕花一般。
改用去核的梅子釀制出來的酒果然口感好了很多。皮邏閣品嘗過后大喜過望,連嘆簡直是玉液瓊漿。問及改良的過程,頓覺妙趣橫生,當即賜名去核的梅子為“雕梅”,釀制的美酒為“雕梅酒”,并決定今后把此酒作為宴請賓客的御用酒。
如今,西山腳下的那戶農家舊址,已發展成二百余戶人家的利客村,此村已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。村內一院氣派古典的老宅院里,還有一株數百年的枝干虬曲的老梅樹,只有它,還能結出如當年一般的“搭戀梅”,利客村周邊現在山上全是梅園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雕梅和雕梅酒都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,還加工出許多新的產品……